鹤壁新闻网 > 新闻 > 鹤壁新闻 > 鹤壁时政

让贫困群众生活更好 让全域旅游之花更艳

有感于近期众多媒体聚焦淇滨区桑园小镇

【鹤壁新闻网讯-鹤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志刚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落距离繁华有多远?如今,这个地处太行山区的桑园村给出了惊人的答案:仅仅半年时间。近日,淇滨区上峪乡桑园小镇(桑园村)吸引了众多媒体报道:《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新华网、参考消息网、中新网、光明网、环球网、中国日报网、凤凰网都做了报道。《长江日报》还配发了评论《让“旅游+扶贫”激活空心村”》,高度评价桑园小镇的发展模式,并被多家媒体转载。

桑园村曾经交通不便,共65户人家,年轻人多在城里务工,平时村里仅剩数十位留守老人和儿童,多年来一直是个偏僻萧瑟的“空心村”。今年入夏以来,在桑园村基础上建设起来的桑园小镇旅游突然火爆起来,“五一”假期期间共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0万元。

桑园之所以美,在于这里“见山、见水、见人、见物”,这里有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结伴而行。

然而,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这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在桑园小镇,不仅年轻人,一些老人也嗅到了商机。年逾花甲的村民张斗贵,将山上一些形状奇特的枯树根、树枝进行修剪,制作成一根根形状各异的拐杖,销售给游客,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乡村旅游,让张斗贵这样的农民零距离拥抱市场并深刻地被市场经济改变,让桑园村这个几乎无缘经历工业文明的山区农村,千百年来第一次全面融入市场经济中,这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

乡村旅游让乡村的一间房、一张桌、一棵树、一枝花成为旅游资源,让一棵菜、一个瓜、一条鱼、一只鸡成为旅游商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乡村旅游的最大意义,在于市场经济的春风吹进几千年来以自给自足为主体的山区农村,让农民近距离感受市场经济。只有市场经济,才是根本改变农村落后贫穷面貌的通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旅游对脱贫起到了强大的造血”作用。

与桑园村一样,我市很多村通过乡村旅游开发,在短期内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乡村旅游的火爆,得益于我市大力推进的乡村旅游,得益于当前正在加快推进的扶贫攻坚战略。

在这个思变求变的年代,观念一新确实可以进入风生水起、一日千里的境界。近年来,全域旅游不仅搅动了鹤壁旅游业的“一池春水”,也使扶贫效应显现,成为我市的又一道独特风景。3年前召开的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动员会提出全域打造鹤壁旅游时,可能有人还不能完全理解,如今以桑园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与各景点相得益彰,让人更加了解了全域旅游,也对这个提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去年以来,市委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着力做到全域规划、产业支撑,突出特色、整体实施,龙头带动、做优产品,找准发展乡村旅游与扶贫脱贫工作最佳结合点,更使得这项工作加快推进,取得了明显效益,吸引了众多媒体报道。

当然,在为桑园小镇喝彩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如一家媒体报道的那样:桑园村采取“旅游+扶贫”的模式,尽管不是唯一的选项,却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需要在探索中不断提升。当前,发展乡村旅游的氛围已经形成,能不能破茧成蝶,化蛟为龙,还面临着升级的压力、创新的挑战。发展乡村旅游最忌一哄而起、千村一面。如何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旅游业态,考验着人们的智慧。一方面要科学论证,做好项目策划,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特色乡村文化。此外还要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道路、停车场、厨厕改造、垃圾污水处理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乡村旅游焕发出持续的生命力,让贫困群众生活得更好,让我市全域旅游之花更艳。


鹤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鹤壁新闻网X月X日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鹤壁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鹤壁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鹤壁新闻网授权咨询:0392-3313875



客服电话:0392-3313875 投稿箱: 772704091@qq.com

鹤壁日报社 版权所有:Copyright © hebi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5017469号-2豫ICP备05017469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6011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0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112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061102000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