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新闻网 > 新闻 > 重点新闻推荐

从吃粮凭粮票到动动手指享全球美食

看鹤城百姓40年来舌尖上的变化

【鹤壁新闻网讯-鹤报融媒体记者 渠稳民以食为天,一粒米一滴油都是生活的缩影。从温饱走向小康,百姓餐桌的变化便是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

提着油瓶打油,带着粮本粮票排队买粮……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那些定格在“60后”“70后”等几代人记忆里的光景早已无处寻觅,曾经的粮票、油票已成为怀念一个时代的纪念品。

粮食定量供应年代:去饭店要带足粮票,出差要兑换全国粮票

“面条、白面面条嘞……”1966年的一个仲夏夜,在二矿工人村工人电影院广场上,一名40多岁的中年妇女挑着两只盛满汤面条的木桶不停地叫卖。听到吆喝,“下零点”的矿工纷纷围上来,半斤粮票一碗面,不足半个小时,两大桶汤面条便被抢购一空。

“当时卖面条的是俺妈,上个世纪60年代,靠着俺妈每个星期卖两次面条赚的粮票补贴家用,才养活了一家人。”8月25日,家住清华园小区的张俊涛回忆,“按照当时我市市镇居民粮食定量标准,父亲是下井工人,属于重体力劳动者,每个月42斤粮食,母亲是家庭妇女,每个月26斤粮食,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在上学,每人每月26斤,全家6口人1个月的口粮才170多斤,只够吃大半个月。”

“粮食定量供应年代,粮食只能凭粮票或者粮本到粮站购买,光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张俊涛说,当时有很多矿工是单身汉,他母亲就是靠卖汤面条来换取这些人用不完的粮票。

市粮食局副局长邢继红介绍,1955年10月,河南制定了《河南省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的实施细则》,当时鹤壁归属汤阴所辖,从当年11月开始执行。粮食定量供应共分为特重体力、一般干部及脑力劳动者、学生、十二周岁以上市民等26个标准,其中一等特重体力劳动者每月60斤粮食,定量标准最高,不满1周岁儿童每月仅6斤粮食。

据《鹤壁市粮食志》记载,受国家粮食生产形势等因素影响,从1960年10月起全省多次调整粮食定量供应标准,直到1993年取消粮本、粮票,粮食市场才全面放开。

“当时那个年代,粮票几乎就是命根子,去饭店吃饭,身上需要带足粮票。”曾经在矿务局工程处工作的高峰说,当时的粮票有省内通用的,还有全国通用的。有事出差,需要先将省内粮票兑换成全国通用粮票,而且手续十分麻烦,兑换多少都是有规定的,并且需要单位盖章证明。

1993年粮食市场放开后:粮食供应充足起来,国营粮店、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979年,22岁的知青韩玉芬结束了3年多的上山下乡生活回城待分配。她当时有两份工作可以选择——小学教师、面粉厂全民工。“我们这一代人都经历过粮食短缺的年代,所以感觉在粮食部门上班就是守着粮食过日子,心里更踏实。”韩玉芬选择了到市面粉厂工作。

计划经济年代,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这种特殊的体制也赋予了粮食系统职工一种很强的优越感。

“老百姓过日子,缺啥都不能缺粮,在粮食系统上班绝对是铁饭碗。”在市面粉厂工作了几十年的梁国顺说,那个年代,听说谁家有人在面粉厂或者粮店上班,别人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毫不夸张地说,厂里刚分配过来的年轻人,天天有人上门介绍对象。

梁国顺说,面粉通常是分等级的,麦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面粉的等级。所以一旦有优等面粉生产出来,厂里的职工就会赶紧通知亲戚朋友到粮店购买,所以这份工作在当时可是让人羡慕不已。“当时很多人都想到粮食部门上班。”梁国顺说。

然而,这种职业优越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慢慢减退。1993年,国家以“放开价格、放开市场、放开经营”为内容的粮食改革全面铺开。粮食市场放开之后,私营面粉厂、粮店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国营粮店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我们可以在超市、农贸市场自由挑选所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各类副食品,猪肉、牛肉、鸡鸭鱼肉以及从世界各地运来的海鲜、果蔬。可以说,只要兜里有钱,啥都能买到,啥都能吃到。”曾经因出差到处换全国粮票的高峰说,如今,退出历史舞台的粮票、肉票、油票、糖票已成了收藏爱好者的宝贝。

进入网络时代:动动手指下订单,全球美食送到家

8月26日,已经退休10多年的杜金星到饭店参加朋友孩子的婚礼,看着满桌子叫不上名字的菜品,这位曾经在单位食堂干了快30年的老厨师发出了感叹:“做饭的手艺赶不上时代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虽然放开了,但全市还没有几家饭店,遇到红白事,都是在家办酒席。”杜金星说,作为一名厨师,很多时候人托人请他去操办酒席,完事后主家还会封一个大红包。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饭店多了,婚宴大多选择到饭店举行,请他做饭的人越来越少了。

“炸酥肉、黄焖鸡、糖醋鲤鱼、腐乳肉、红丸子、白丸子、水果罐头汤……一般家庭办喜事是六凉、八热,富裕点的也就是八凉、十热,最后每人还有一碗浇着肥油的大锅烩菜。”这位老厨师意犹未尽地回忆当年的菜谱,“那时候的人肚子里缺少油水儿,啥香就吃啥。”

在鹤煤六矿工人村居住的赵金勇1990年结婚。“我是在家办的喜事,街坊邻居跟着忙。来的客人多,自家坐不下就在邻居家摆了几桌。”赵金勇说,1994年春天,弟弟找了一个江西的媳妇,娘家人建议在饭店办喜事,连续找了好几家饭店,老板竟然说接待能力不够不敢接。

随着市场经济走向深入,市场放开了,百姓需求大了,饭店数量、饭菜质量也都有了质的飞跃。“海参、鲍鱼、龙虾、大闸蟹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出鹤壁就能吃遍世界各地的美食。”鹤壁餐饮协会秘书长王杰说,据餐饮协会统计,上世纪 80年代初,我市大小饭店不超过100家,现在我市饭店数量已达万余家,高档餐馆、特色餐馆、地方小吃、农家乐,不同档次的饭店让人可以随时大饱口福。

“进入网络时代,老百姓对‘吃’有了更高标准和追求,‘营养、健康、便捷’成了人们追求的标准,‘互联网+餐饮’更是让餐饮业走上了快车道。40年前买啥都凭票,如今,我们只需动动手指下订单,天南海北的美食就会送到家。”王杰说,饮食的变迁见证着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也见证着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总值班:刘善新

责任编辑:樊翠翠 总值班:


鹤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鹤壁新闻网X月X日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鹤壁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鹤壁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鹤壁新闻网授权咨询:0392-3313875



客服电话:0392-3313875 投稿箱: 772704091@qq.com

鹤壁日报社 版权所有:Copyright © hebi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5017469号-2豫ICP备05017469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6011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0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112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061102000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