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新闻网 > 新闻 > 公益

市教体局以“非遗”品牌为引领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武术进校园 练出精气神

鹤山区双语小学开展武术展演活动。

市淇滨小学学生学习抱拳礼。市教体局供图

【鹤壁新闻网讯-鹤报融媒体记者 韩文雪】近年来,市教体局不断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指导市武术协会以“省非遗”品牌为引领,推动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春节过后不久,市武术协会选送的陈氏通背拳成功入选河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陈氏通背拳发源于明朝初年,是中原著名的拳术之一。经过后人的不懈努力,陈氏通背拳取百家之长,自成一派,尊享武坛。”市武术协会会长陈保江介绍,“一种武术能够经久不衰,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基本内涵和健全的教育功能。武术道德规范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仁、义、勇、侠、忠等密切相关。”

在市教体局的推动下,市武术协会联合陈氏通背拳研究会推进武术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工作,丰富鹤壁地域特色武术文化内容,并负责全市“武术进校园”工作的组织开展及教材编写工作。他们组织优秀武术教练员及市武术界知名人士,结合陈氏通背拳特点编写了适合中小学生练习的陈氏通背拳二十六式武术套路教材。目前,我市练习传统武术的学生已达1万余人,创建了5所省级武术特色学校。市教体局与市武术协会组织开展了多项武术比赛展演活动,并组织我市部分中小学开展武术进校园展演评选活动,参加省级中小学生武术比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斩获多枚奖牌。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就被教育部列入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近年来又通过对课程标准的修订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增加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近年来,市教体局不断指导和推动市武术协会到我市中小学校持续开展传统武术进校园活动。陈保江带领市武术协会及陈氏通背拳研究会10多名拳师多次到我市中小学为师生系统介绍中华武术的起源、武术的发展史、武术的内涵等。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武术、感受传统武术的魅力,他们还现场教学生抱拳礼和简单的武术动作。

陈保江等人对我市广大未成年学生进行武术武德教育,提高其为人处世的道德水准,教育他们讲求诚信,努力学习,提高本领,报效祖国。他们组织的武术大课间等武术普及活动,受到了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大家对传统武术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和兴趣。

市教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武术文化的传授过程,体现着民族文化以仁为教育中心、以礼为精神支柱、以道德完善为中介,首先修身自我、进而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人文教育观。武术进校园活动拉近了武术与学生们的距离,营造了崇尚武术、喜爱武术、练习武术、强健体魄的浓厚氛围,让学生们深刻感受中华武术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武术兴趣。为推动武术项目快速发展,我市已将青少年武术列入全市运动会项目之中。

疫防控情期间,为进一步发挥武术运动强身健体的独特作用,市教体局组织开展了传统武术网络视频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市武术协会的武术专业职能,大力推动、规范和引导青少年通过视频学习武术。市教体局还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新闻媒体等平台,积极宣传科学的健身方法和传统武术的相关知识,为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生居家健身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能保障。

“今后,市教体局将继续大力引导我市各体育协会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开展各类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体育活动育人的效能。”市教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樊翠翠 总值班:


鹤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鹤壁新闻网X月X日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鹤壁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鹤壁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鹤壁新闻网授权咨询:0392-3313875



客服电话:0392-3313875 投稿箱: 772704091@qq.com

鹤壁日报社 版权所有:Copyright © hebi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5017469号-2豫ICP备05017469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6011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0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112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061102000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