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鹤壁】浚县小河镇后刘庄村:传承300余年的通背拳
浚县小河镇后刘庄村
传承300余年的通背拳
刘心端在展示练武器械镗镰和大刀。
【鹤壁新闻网讯-鹤报融媒体记者 靖桂宇 文/图】浚县小河镇后刘庄村的武术会远近闻名,村里从十二三岁到八十岁的村民,都能打上几招通背拳。
11月13日,阳光明媚,记者来到后刘庄村,80岁的村民刘心端是村里习练武术时间最长的人。他说,通背拳历史悠久,在后刘庄村已经传承300余年不曾间断,十里八乡过会时,常邀请他们去表演。
历史悠久的通背拳
相传,通背拳的祖师爷是抗金名将岳飞的师父周同。周同,字光祖,陕西华州潼关人,北宋末年的武术大师,以箭术闻名,人称“陕西大侠铁臂膀周同”。据传,周同晚年曾在抗金名将刘光世幕府做过幕僚,刘光世曾驻军河南,所以周同才有机会在汤阴县收岳飞为徒。但关于周同的史料记载不是很多。
据后刘庄村村民刘殿东回忆,后刘庄村习练拳术较早、有名有姓的师傅是清朝末年的乡绅刘金贵(刘老香),他在家中排行第三,人称“三掌柜”。刘金贵武艺高强,徒弟众多,其中比较出名的徒弟有刘金榜、刘殿臣、刘殿川、李文田、郭栋才等人。据村里人考证,刘殿臣曾在北洋政府陆军部任职;刘殿川曾在冯玉祥部队任武术教官;李文田曾是国民党军官,是一位爱国将领;郭栋才毕业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机械系,曾任东北大学工学院教授、八路军军工部一兵工厂负责人。
“我小时候在村里还见过刘殿臣、刘殿川。”刘心端说。
“通背拳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有一种说法跟村里人的说法是一致的。村里人说他们练的通背拳属于孙门,孙门就是孙膑一门。据传,孙膑在跟着鬼谷子学习时,将猿猴捕猎、争斗、逃生等本领,和武术的踢、打、摔、拿结合在一起创立了通背拳。”经常来该村服务的同心圆社工刘荷仙说。
“喝过后刘庄的水都会打三滚”
“俺孩子刘好龙去当兵时,刘殿家大哥和我商量,说把咱的拳法传给他吧。那几个月,俺专门腾出时间教他,俺记得有一天是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教到晚上。”刘心端说,如今,刘好龙已经47岁了,练拳的习惯还一直保留着。
“现在村里经常打拳的还有四五十个人,从十二三岁到八十岁的都有。俺年纪大了,练拳少了,现在没事就甩长鞭锻炼锻炼;在村里谁练拳不到位,俺就现场指导指导。”刘心端在村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习武者。
“喝过后刘庄的水都会打三滚。”这是后刘庄村里流传的一句话,意思是后刘庄村里的人都会练武。不少村民的手机里还保存着他们春节到各村进行表演的视频。
有近200年历史的练武器械
后刘庄村习练武术的氛围很浓,器械也较多。刘心端介绍,村里原来还有专门练臂力的石锁,从30斤到75斤的都有。以前村里有个场院,很多人在场院里练臂力,刚开始举一个石锁,练的时间长了,臂力大了,就把两个石锁并在一起举。练锤的人能把地上砸出坑来,填平了再接着练。时间长了,场院的地上光溜溜的,打赤脚一滑能滑出两间屋那么远。后刘庄村人练武,曾一度到了痴迷的程度。冬天下雪时,村里人在一个长十几米、宽六七米的地窖里光着膀子练。
刘心端说,村里人练武的历史从清朝到现在已有300多年了,一直没有间断过。村里流传至今的武术有两种,一种是通背拳,一种是炮锤。小河镇每年正月十七过会时,后刘庄村的秧歌队、武术会有二百四五十口人去表演。
村民刘好录家收藏着部分武术表演时的器械,其中比较贵重的是一把镗镰和一把刀。刘好录告诉记者,这两样老物件有近200年历史了,至今还在使用。
记者看到,铁制的镗镰像一对翅膀,镰头上锈迹斑斑,木制的镰把上涂着红漆。那把铁刀的刀刃上有许多小缺口,刀尾附近还镶着四枚铜钱,刀把下部缠着牛筋。“别看生锈了,镗镰还能把甘蔗粗细的小树割断。每次出会的时候,俺都特别小心地扛着,生怕碰着人了。”刘好录说。
挖掘整理通背拳套路
“村里人练的拳是通背拳。村里以前还有手写的拳谱,拳谱上的套路打拳的人基本上都能背下来,只是可惜拳谱现在找不到了。”刘心端说。
“我父亲曾参加过刘邓大军,在部队当过侦察兵,急行军对他来说没问题,回乡以后,拉车啥的年轻人都比不上他,他啥时候都是跑在前面,这跟他年轻时练过武术又在部队上锻炼过有很大关系。”刘好录说。
村里人说,希望把后刘庄村的武术好好挖掘整理一下,找人在墙上画上通背拳套路,让更多人了解后刘庄的武术传统,给后辈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
鹤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鹤壁新闻网X月X日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鹤壁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鹤壁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鹤壁新闻网授权咨询:0392-3313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