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面对面│以文化自觉自信赋能鹤壁高质量发展
以文化自觉自信赋能鹤壁高质量发展
□周位彬
11月19日,市淇河文化研究会换届大会成功召开,尽管受疫情影响,形式简约,但张弛有度的内容安排和与会者守望共有精神家园的深深文化情怀,依然把这一文化盛会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燃点。这是一次以会联友、集思广益,我市文化兴鹤工程新征程路上的再出发,更是立足鹤壁大地,以淇河文化为主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坚实行动,体现出一种历史主动和文化自觉。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自2010年5月成立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遵循办会宗旨,以文化兴鹤为使命,立足鹤壁、面向未来,聚焦文化、搭建平台,以会聚才、广开智源,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文化研究与普及工作。广大会员怀着对淇河文化的挚爱和对这方热土的深情眷恋,以文化兴鹤为己任,凝神聚力、相与启发、披卷阅帙、阐扬发微、启智化育、传承文明,为鹤壁标识文化——淇河文化的探源、研究、普及、传承与弘扬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成为我市区域文化研究的重要力量和鹤壁区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而在众多文化成果中,最为可贵的当是高高举起了淇河文化旗帜,镌刻出耀眼的鹤壁文化标识,擦亮了鹤壁城市文化名片。
淇河文化成为鹤壁代表性文化,形成鹤壁文化标识,不仅因为淇河在鹤壁境内流经最长,也不仅仅因为鹤壁所处之淇河中下游,在整个淇河流域文化最灿烂、底蕴最丰富、积淀最深厚,更重要的是跨入新世纪,进入新时代,淇河文化形态因鹤壁以文兴市而肇源,因打造鹤壁城市文化名片而滥觞,因淇河文化研究会众同仁阐扬发微而神聚,因鹤壁天、地、人“三才”合一而远播,体现了一种历史主动和文化自觉。淇河文化形成系统而独特的鹤壁区域文化形态,荣膺鹤壁代表文化、主题文化、标识文化,实至而名归,是文化人文地标的典型性表达。
进入新时代的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在文化兴鹤旗帜下不期而遇与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淇河文化研究中心牵手,实现校社融合,成为鹤壁文化发展的一件幸事。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我市地方高校,承担着科学研究、文化传承、资政育人职能。学院淇河文化研究中心性质定位为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平台、高校智库平台;业务范围为“科研+科普”;功能定位为“学术+智库”;建设目标是鹤壁代表性、区域示范性、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区域文化研究基地和高校服务社会成果孵化基地。鹤壁两个“文化巨人”的携手,预示着淇河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阶段,这个“新”体现在诸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服务鹤壁文化兴市功能上,更加挺起了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项目化开发、成果性孵化和社会化赋能的维度,这是地方高校特别是技术应用型职业院校的特色功能,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淇河文化研究会的使命担当。
换届后的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将依托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术资源优势和自身十年磨一剑积累的文化资源优势,坚持“课题化研究—项目化开发—市场化牵引”学术技术路线图,以基础研究为支撑、以应用研究为重点、以文化兴鹤为担当,充分发挥文化赋能、重塑、活化、激越、提质、富脑、革心、铸魂的功能,核变文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赋能文化兴鹤战略上,一是为推动鹤壁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富美鹤城提供文化视野和文化支点;二是立足鹤壁大地,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优秀文化、繁荣地方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三是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激活文旅发展动能、提升文旅发展品质,促进我市文旅融合和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顺应新时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文化品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是打造鹤壁文化名片,树立城市文化形象,提高鹤壁发展软实力,助力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期盼鹤壁兴旺发达,首先要让鹤壁文化兴起来、强起来。抚今追昔,鹤壁因鹤栖南山而得名,因工业文明而崛起;展望未来,走进新时代,鹤壁的母亲河——淇河因流进《诗经》、挟着满河诗词歌赋又流过3000年华夏春秋而荣膺唯一“中国诗河”之誉,鹤壁必将因文化重塑和提升而雄起!(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鹤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鹤壁新闻网X月X日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鹤壁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鹤壁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鹤壁新闻网授权咨询:0392-3313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