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新闻网 > 站内链接 > 习近平总书记专题 >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理论面对面│淇河文化与国学

淇河文化与国学

□周位彬

“国学”又称“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是与“西学”相对而言的。广义上国学指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狭义国学则指中国古代学说,主要包括经、史、子、集等古典文献内容。因此,国学是一个时空文化概念,特指数千年来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孕育滋养生发成长起来的学术文化,故有“国故”之称,当然了,这是就其一般意义而言的。

国学本为国故,但她却由“西学”参照而彰,这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内与外”问题,而是文化交锋与碰撞的产物。“国学”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日炽,张之洞、魏源等有识之士为了与西学相对,也为了在与外来强势文化交锋中保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引进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目的在于“既免迂陋无用之讥,亦杜离经叛道之弊”。

历史演进至上世纪20年代,国内又掀起一波国学思潮。1923年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口号,要求以所谓科学方法从事“国故学”,并拟定一个近200部的“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这位饱受欧风美雨浸淫的西学大咖,于新文化运动如日中天之际,转身高调唱起国学来,实与其身份很不相称,但明眼人一看便知,他是借此对抗五四运动后蓬勃兴起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当然遭到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旗手的迎头痛击,很快偃旗息鼓。

国学之于国人,实有割舍不断的脐带情结,从清末维新派领袖、文化大家梁启超身上看得最为清楚。梁氏以倾心西学、尽引西术而引领政坛文坛风骚数十载,曾痛批儒学几体无完肤,但一战后游欧归来,却一反常态,高调谈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了,并预言20世纪是中西“两文明结婚”之时代:“吾欲我同胞张灯置酒,迓轮俟门,三揖三让,以行亲迎之大典,彼西方美人,必能为我家育宁馨儿以亢我宗也。”梁氏大音希声,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已把目光移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开掘上了,其于东于西于现代文化发展,都可称得上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视野拓展。

中华文明延绵5000多年,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凝聚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觉,并推动思想认识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化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正是基于这个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视为国家民族发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百年国学热,一开始就承载着国人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文化寄托。当前,“国学热”依然方兴未艾。梁启超曾说:“凡‘思’非皆能成‘潮’,而能成为‘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时代之要求者也。”那么,今天在我国出现的这一文化思潮的价值是什么?又是契合于一个怎样的时代?质言之,就是让“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文化活力,发挥文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更加主动的历史精神和文化自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今天出现的国学热不是偶然的,她深深地根植于文化大时代,是这个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期盼。

显而易见,今天的国学热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古,也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初人文知识分子话语权的构建,更不是印象派特写下的城市营销和商业裹挟下的“文化搭台”之“经济唱戏”。她要回归文化本质,开掘传统文化富源,充分发挥文化赋能、重塑、活化、激越、提质、富脑、革心、铸魂的功能,核变出文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今天国学热的本质所在,也是我们审视新时代文化发展胸怀的“国之大者”、把握的“形而上者”。

淇河文化作为鹤壁标识性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在数千年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以故都朝歌为主题的商卫文化;以邶卫“三风”为主题的《诗经》文化;以鬼谷子为代表的军事文化;以儒商始祖端木子贡为代表的儒商文化;以浚县古城正月庙会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以浚县黎阳仓遗址、永济渠为主题的大运河文化;以药王孙思邈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康养文化等,且多具元典性,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跨入新世纪进入新时代,以淇河文化为标识,大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全市广大学者和各界热心文化事业之有识之士,积极响应、起而行之。特别是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鹤壁市国学研究会的成立,以会聚才、广结文达,上下同欲、科学谋划,把淇河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擦亮了鹤壁文化名片,标志着鹤壁文脉数千年赓续不断,在经历了不断转换、转移、转型历程之后,历史性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出一种历史主动和文化自觉。

淇河文化属于中华传统学术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作为她最精华的《诗经》文化、商卫文化、军事文化、儒商文化、民俗文化等。在以文兴鹤推动鹤壁高质量发展中,开掘国学富源价值意义巨大。为此,首先要放眼整个传统中华文化与学术,特别是以经、史、子、集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经典学术文化。但与此同时,我们要特别珍重鹤壁这一古商卫大地几千年来孕育滋养产生积淀的国学精华。作为鹤壁人,我们理应有更强更大的文化自信,因为在我们的脚下积淀着如《诗经》文化、商卫文化、儒商文化等这些众多厚重璀璨的“国字号”、世界级的文化宝藏,这是我们的先人前辈对祖国文化学术的巨大贡献,作为后来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传承好、发扬光大好先人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遗产。在此,市淇河文化研究会、国学研究会承载着更大更光荣的使命,要通过研究、弘扬、普及、传承、转化、赋能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富美鹤城提供文化视野和文化支点;二是在鹤壁大地上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优秀文化,繁荣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三是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激活文旅发展动能、提升文旅发展品质,促进我市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四是顺应新时代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提高文化品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是打造鹤壁文化名片,树立城市文化形象,提高我市发展软实力。(作者单位: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樊翠翠 总值班:陈鸿


鹤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鹤壁新闻网X月X日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鹤壁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鹤壁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鹤壁新闻网授权咨询:0392-3313875



客服电话:0392-3313875 投稿箱: 772704091@qq.com

鹤壁日报社 版权所有:Copyright © hebi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5017469号-2豫ICP备05017469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豫B2-2016011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0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642112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061102000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