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鹤壁 > 时政
淇县:多点开花产业兴 乡村振兴阔步行
来源:鹤壁新闻网2024-04-25

QQ截图20240425090731.jpg

淇县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助农增收

【鹤壁新闻网讯-鹤壁日报社首席记者 李觊 文/图】产业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治本之策。近年来,淇县乡村振兴局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衔接资金惠民利民作用,向智能化、绿色化要效益,通过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加工、特色旅游,点燃了淇县乡村振兴“新引擎”。

那么,在过渡期内淇县是怎样推动特色种植、特色加工、特色旅游等产业发展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又如何?日前,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挖掘特色种植 拓展增收新空间

翠绿的藤蔓攀附在瓜架上,大棚内的黄瓜已进入采摘期,不少农户忙着采摘、分装……在淇县大农源蔬菜专业合作社,每天从这里出棚的新鲜黄瓜,会被送往淇县各商超、小吃门店等。

一走进种植大棚,热气扑面而来。负责人李耀彬说,为了保证黄瓜正常生长,大棚内的温度一般都会控制在22℃~38℃之间。

“我们采取订单化种植,目前收益良好,周边村子的脱贫户、监测户可以来这里务工,大家多劳多得,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不成问题。”李耀彬介绍。

2023年淇县桥盟街道桥盟村、雨露社区联村联建大棚,大力发展特色蔬菜种植,仅黄瓜一项,亩产就能达到4万斤。

淇县桥盟街道党工委委员、武装部部长田佳告诉记者,该项目自落地运营后,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12.5万元的租金收益,这部分收入也会用于脱贫群众生产生活,以及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在淇县,蔬菜瓜果种植不仅满足了全县人民的生活所需,同时还有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产品远销广东、浙江等地,拓宽了特色种植的致富之路,羊肚菌就是其中之一。

“十几年前,我在国外头一次接触羊肚菌时,就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当得知羊肚菌就产自咱们国内时,我就和几个朋友多方考察,与科研院所合作,打造了这十几个大棚。”淇县朝歌街道阁南村、南门里村联村联建羊肚菌种植业基地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宋文堂谈起了他回乡创业的初衷。

羊肚菌种植业基地项目的落地,为当地脱贫户、监测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宋文堂算了一笔账:“每年三四月份都是用工的高峰期,目前咱们这个基地已经采摘4茬羊肚菌了,农忙时有七八十人来这里务工,日薪120元到150元不等。”

小小羊肚菌,助力乡村振兴。淇县朝歌街道党工委委员、武装部部长白灿亮介绍,该基地每年可带动阁南村、南门里村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增收15万余元,真正让群众享受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

记者从淇县乡村振兴局了解到,目前全县通过创新实施“党支部+合作社+脱贫户”“村集体+公司+脱贫户”帮扶模式,依托朝歌果玩、朝歌羊肚菌等多个特色种植基地,通过直接就业、承包经营、兜底分红等方式,累计提供岗位1000余个,带动脱贫群众人均年增收超过1500元。

依托特色加工 打造增收新路径

为了拉长农业产业链,让更多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消费者的餐桌,淇县合理分配、运用财政衔接专项资金,发展特色加工产业,为更多脱贫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让村民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

淇县链禾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桥盟街道董桥村,通过车间监控视频记者看到,解冻、分切、腌制、穿串、速冻……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肉制品的生产作业。

据悉,该公司通过发展肉制品生产、销售,日产能5吨,不仅为董桥村30名群众(其中包括脱贫群众3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实现了周边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提升本地食品产业产能及综合市场占有率,更好地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在脱贫攻坚之前,俺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不到5万元,如今我们通过财政衔接专项资金新建了厂房用于出租,收取租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翻了8倍。”董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郝有然说。

淇县扎实推进电商服务、物流配送、培训孵化、农品上行“四大体系”建设,并依托美团优选、京东、农购网等电商平台,开展各类线上线下产销对接促消费活动。今年年初以来,截至目前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累计达到15.6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3.64亿元。

而在淇县西岗镇宋街村,也有一家食品精深加工企业,借助淇县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优势,建立了自己的电商团队,以“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模式,为村里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

“我们的产品都是非油炸、纯烘焙的,符合现在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要求。”鹤壁谷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马飞指着货架上的成品说,“我们现在生产的谷物代餐、轻零食共有20多种,主要供应南方多个城市的五星级酒店。”

淇县西岗镇宣传委员、副镇长李习磊介绍,目前宋街村食品加工项目,每年直接为村集体带来18万元收入,加上品牌化运作,项目运营成效明显,带来的收益资金为脱贫户、监测户开发爱心岗位12个,对无劳动能力的脱贫户、监测户提供特殊救助。

借助特色旅游 探寻增收新方向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淇县积极谋划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探索“景区+村集体+脱贫户”“村集体+旅游+脱贫户”帮扶模式,切实巩固拓展好这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

“这里就是我们现在着力打造的鲍庄驿旅月色山居项目,它集民宿、餐饮、研学于一体,以基地模式展现文旅项目,目前周末或者小长假接待游客能达到千余人。”在淇县黄洞乡鲍庄村,驻村第一书记付鲲鹏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贾四海带着记者查看了新建民宿进展情况。

记者一路走一路看,这个曾经偏远的小山村,如今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质的变化。贾四海说,为了发展好乡村旅游,让村民们真正拿到实惠,村“两委”干部和帮扶干部没少下功夫。

作为我省传统村落、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鲍庄村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行走在村头巷尾,古旧的石头房就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而这些石头房也恰恰成了他们发展乡村旅游最有利的支撑。

贾四海说:“村里通过易地搬迁,走出去了一部分人,还有一些人常年在外打工,空置的房屋非常多,咱村里就将这些空置的房屋划分了三类,根据房屋新旧程度和所处位置,给村民支付价格不等的租金用于民宿改造。”

村民贾香成告诉记者,他家的房屋目前正在改建民宿,按照每平方米30元的价格,每年他能收到租金5000余元。

除此之外,鲍庄村“两委”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共同谋划,积极争取财政衔接专项资金,盘活村校舍等各类闲置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

如今的鲍庄村,在保留村内古建筑、古院落原始风貌的同时,建设高端民宿、发展特色餐饮、开展非遗研学。目前水上餐厅、望舒楼民宿、翠微阁民宿、古柏树非遗广场已经投入使用。

付鲲鹏介绍,鲍庄村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至今,已形成了规模及品牌优势,累计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通过这些项目每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余万元,带动本村14名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记者从淇县乡村振兴局了解到,该县持续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435”产业发展新模式。自攻坚期以来,全县共建成产业帮扶项目147个,投入资金2.3亿元。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以乡村产业带动脱贫群众就业,拓宽群众稳定收入渠道,帮助更多有需要的群众。”淇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艳丹表示,下一步,他们将联合相关行业部门,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向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推全县经济、社会效益双提升。

责任编辑:樊翠翠总值班:安荣
鹤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鹤壁新闻网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鹤壁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鹤壁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鹤壁新闻网授权咨询:0392-3313875
姓名:
电话: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