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新闻网讯-鹤壁日报社首席记者 常凯 范鑫】目前,我省已进入主汛期。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气候状况总体偏差,降水过程多、极端性强。为全方位检视我市防汛应急指挥体系、预案体系、力量体系建设成效,进一步提升各级指挥调度水平,强化应急抢险队伍多部门联动机制,提高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7月2日,一场突出实战实效、全面查漏补缺的防汛综合演练在我市展开。
这次演练着眼于我市“21·7”特大洪涝灾害特点设置演练内容,筹备周密细致、科目设置丰富。一方面突出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机制,围绕“防、抗、救”,体现了协同联动;另一方面,参演力量精干,实战氛围浓厚,场景模拟真实,突出了实战实训,是对我市防汛备汛工作的一次全方位检验。
“云鹤”注意到,此次演练中,先进技术及装备频频亮相,成为备受关注的“新三样”。也正是“新三样”的使用,让我市防汛救灾的方式与效率悄然升级。
何为防汛救灾“新三样”?且看“云鹤”从演练现场捕捉到的精彩画面。
——卫星遥感观风雨。雨情汛情复杂多变,精准高效的预警预报是筑牢防汛救灾第一道防线的关键。“云鹤”在演练的桌面推演环节注意到,我市气象部门依托卫星云图,提高了预报的准确率和精准度,并采用了递进式气象服务,持续提供时效逐步缩短、空间不断精准、内容更具针对性的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不断缩小灾害防御的“包围圈”,深度融入防汛指挥调度、基层巡查防守、避险转移等环节,高效推动气象预警更快转变为应急响应措施。另外,航天宏图在推演中也充分调用“中原一号”“鹤壁一号、二号、三号”等在轨卫星资源,为防汛提供“空、天、地、人、网”五位一体的信息化支撑。
——智能终端破孤岛。受极端强降雨影响,有村庄出现通信中断的情况怎么办?演练中,“云鹤”注意到,通信保障突击队携带了无人机、卫星电话、4G单兵图传、布控球、北斗终端等通信装备上阵。正是这些先进技术及装备的使用,在洪水和信息阻隔中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让指挥部能听到一线的声音,也能把指令精准送达。信息通了,救援的路就通了,被困群众的心也就安了。
——抢险“神器”显身手。在水域应急救援环节,随着模拟险情指令下达,救援人员驾乘搜救舟艇并搭配救援无人机进入事发水域,搜索寻找落水者;在发现落水者后,与以往搜救舟艇需要靠近落水者、抛出救生圈的传统救援方式不同,一款可在200米范围内遥控操作的水上救援机器人让“云鹤”眼前一亮。这款机器人能够更快速、更精准、更安全地将落水者救起,运送到搜救舟艇,构建起高效的水上生命救援通道。
除此之外,还有能够快速搭建的大型充气帐篷、有着“水上不倒翁”之称自扶正救生艇、可快速排水的“龙吸水”……一系列抢险“神器”纷纷在此次演练中亮相。
科技赋能,急中生“智”。从精准的气象预测到高效的抢险救援,从智能化监测预警到应急响应,一系列先进的科技设备不仅正在成为防汛救灾的坚实支撑,也让防汛救灾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提升了防汛救灾的效率和精准性。更为重要的是,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更坚实、更智能的防线。
“云鹤”认为,先进技术及装备的使用,最终仍要靠人来落到实处发挥效果。换句话说,防汛救灾是一场“人防”与“技防”的协同作战,不仅仅要防洪水猛兽、次生灾害,更要防麻痹思想、侥幸心理,以及经验主义、惯性思维。只要我们时刻保持临战心态、备战状态、应战姿态,高度戒备、在岗在责,更充分地使用“新三样”,做到以“迅”应汛、以变应变,定能筑牢防汛的安全堤坝,守护万家灯火。
